联系我们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南门路94号
电话:0512-67508752 
邮箱:1026475788@qq.com
网址:http://www.zgszgysc.com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交流 » 视点与综述: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

视点与综述: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

点击次数:  发布日期:2022-03-31  【打印此页】  【关闭

一、溯源与回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在中国还没有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遗公约”之前,即有对传统民族民间文艺的调查与研究,各民间文艺门类的理论研究也一直在相关领域中持续进行,积淀了深厚的研究基础。客观上为中国后来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筑牢了坚实的基础。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表明中国政府对传统优秀文化繁荣与发展的重视与支持是一贯的、持续的。而江苏省发布的保护传统工艺法规则更是提前一步。

 

    这一时期的理论研究主要聚焦于各个传统艺术门类的本体,即历史演变、创作思想、风格流派、技法特征、表现形式与表现语言等问题。在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方面也是以学校教育与行业培训为核心,多以现代的学院式为主,辅之以职业教育、行业培训,在师承上有明显的现代教学与师徒传承相结合的特点。

 

    进入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在整个社会和行业体制、教育体制变革的影响下,传统文艺的人才培养和分配就业关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方面产生了失衡,对传统文化承续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而21世纪初中国加入联合国非遗公约以来,无疑给趋于萎顿的传统文化艺术提供了一个振兴和复兴的契机与平台。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向也因此发生了很大转向。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由分门别类的研究向非遗保护所需的知识整合和“保护”、“传承”方面转向。

    2、导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概念及分类、价值阐述、保护对象与基本原则等概念。

    3、着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地域性、多样性等保护原则的学术阐述与价值确立等方面。明确各类非遗的历史、文化、精神、科学、艺术等基本价值。

    4、思考作为学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汇聚了各个学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维审视与综合研究。


 

苏州罗织工艺

 

    与保护名录的体系建设、保护机制的制度建设、保护政策的法规建设等实践层面相比,非遗理论研究以更为开放学科视野、更为交相辉映观点(比如分类保护、生产性保护等)为奠定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理论与理念、彰显中国非遗保护的方案特色提供了学术支撑。

 

 

二、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成果与研究转向


 

罗织机梭子

 

    一直以来,江苏省在全国的非遗保护在法规建设、制度建设、体系建设、理论研究等方面都走在前列。江苏高校、研究机构发挥各自优势,倾力介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非遗保护与研究事业。既使得操作层面与理论研究形成表里结合、互为支撑、相辅相成,合力推进的良性关系,又使得自身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更为拓展。

 

    1、江苏省各类非遗项目丰富、多样,保存、传承、存续状况并不平衡。在保护工作基本层面上如何有效地精准施策,是分类研究各种不同属性非遗项目的根本目的。生产性保护是一个在学术界关注与探讨的新课题。江苏在此方面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技艺类(宜兴紫砂)和音乐类(海州五大宫调)入选国家优秀实践案例。第一批十四项美术与技艺类项目入选江苏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宜兴紫砂壶(花货)

 

    2、江苏自然地理特征导致非遗文化空间与场所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在设立江苏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时,对各区域不同的非遗环境、生态关系、保护核心、主题凝练等本体性问题做了深入研究与探讨。勾勒出江苏东西南北中不同区域非遗特征和自然、人文环境的生态关系。为实验目的、保护措施、方法路径、制度机制等具体施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甪直水乡

 

    3、对各级非遗传承人队伍的管理、培训与资助需要公共管理学的介入与导入,制定相关标准和方式。苏州率先发布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考核机制与退出机制。其细化的标准和依据都经过学理与实际的检验与考量。是管理学理论运用于非遗保护工作的探索性成果。

    4、在制定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规划上,对非遗本体的认识尤为重要。特别在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处理上尤需达成共识。这就需要保护理论的阐述与保护理念导入。除了“十二五”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规划的制定外,在当前“十四五”规划中,江苏非遗也将有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其背后的理论研究与支持不可或缺。

    5、具体的理论研究成果大致有:

    (1)2014年编辑出版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论文集》展现了江苏非遗保护工作者以及研究者们的饱满热情与科学精神。

    (2)当前正在编撰的《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辞典》(2019年)工作,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的重要部分,也是江苏省非遗保护理论学术性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凸显了江苏省非遗管理与理论工作者扎实、求实、务实的作风。

    (3)2015年起至今实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是一项学术性很强的基础性工作。既是到目前为止“一人一档”最完整的记录工程,也涉及多个学科门类特别是口述史理论的导入与展开,这项记录工程必将成为江苏省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口述史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宋锦

 

    江苏省非遗保护理论研究呈现了以下特点:

    1、由保护名录体系建设中的价值阐述、分类保护、属性研究等方面研究工作转向后期管理、现象归纳、问题梳理等深层次研究。如由多样性、原真性保护研究向“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现象性问题的研究转向;

    2、由个体项目保护的靶标性研究向“文化空间和文化生态”的区域性整合性研究转向;

    3、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个别化(核心技艺)研究向所属人文、社会等生存环境、状态的关联性(包括传承人群体、民俗类和群体性项目的社会性传承)研究转向;

    4、学科与跨学科交叉研究意识的强化,形成多学科整合研究的态势。由非遗保护实践的事业属性考量向学理与学科专门化思考转向;(类似于从“文物保护”向“文化遗产学”的转化与学科确立)从各层级教育非遗进校园、传承人研培计划向专业学科设置思考转向;

    5、从非遗文化环境、空间保护方面导入建筑学与规划学原理的实践,向以数字媒体技术、传播学、设计学理论系统性导入非遗传播与展示方式、模式的研究性拓展转向。

 

    凡此种种在研究上导入多学科、多维度的理论与方法,均为非遗保护与传承、发展与传播带来了新颖的学术范式和内涵扩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传播和传承效果。

三、聚焦当前非遗保护理论研究热点、重点、难点的江苏视点

    1、聚焦于文旅融合,即非遗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与促进。

    2、聚焦于乡村振兴,即在青山绿水、金山银山与生态文明、脱贫致富的攻坚战中,非遗所能发挥的功能与作用。

    3、聚焦于文化自信,即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4、聚焦于非遗本体延展,即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5、聚焦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即各层次学校教育与非遗学专业的设置。

    6、非遗保护向深度挖掘其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以及强化、优化管理制度方面的转化,也必将带来更多新问题、新理念和新思路。

    以上各个方面都需要理论研究的深入探讨和支持,才能使各界(政府、学界、行业、社会)达成共识,顺利推进。



缂丝

 

    同时,正因为上述研究焦点的转向,非遗理论研究呈现了一些新的指向和新的课题。比如,非遗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本体性与边界在哪里?如何对待原真性保护与创造性发展?如何在文旅融合的框架内扎牢和凸显非遗基因的根基与本色?如何理解“利用”的内涵与外延(精神性价值与物质性价值;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所谓非遗的“系统性保护”有哪些构成要素?等等。随着非遗保护事业在国家文化战略层面的重要性越益突出,非遗保护事业的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诠释,非遗理论的研究也就获得更广阔的空间。

 

    当然,在非遗保护理论研究与运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保护观念与观点的冲突。特别集中在“非遗保护”究竟是“事业”还是“产业”?旅游开发何谓“过度”?“传统”是凝固的冰还是流动的水?“保护”与“利用”有无边界?如有那么在哪儿?传统的原材料、工具、工艺流程是否可以改变以适应生活的“当代性”?何谓“当代价值”?总之,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是否矛盾?能否解题?

 

    在理论阐述中多以“保护”是根本,“利用”是枝节为主流观点(十六字方针),道理虽站得住,然而在实践中却难以把握其分寸。但是非遗保护的属性就是实践性很强,是实践驱动理论?还是理论指导实践?许多已经遇到的和将会遇到的问题,随着国家非遗事业的进展和学术探索的深入还会层出不穷。

 

    非物质文化既然是活着的“遗产”,那么它就像一棵“老茶树”,“保护为本,利用为枝”无疑是恰当的形容,喝老茶的前提是要保住这颗老树,摘摘树叶可以,摇动枝干则万不可以,培土施肥可以,移植迁徙则万万不可以。比如南京夫子庙灯会,只在特定的时节,特定的空间,特定的情境中才生发出那么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文化价值,如果将其产业化成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看见的,那就丧失了作为非遗价值的独特性了。再比如南京云锦的手工花本如果哪天采用了机器龙头和纹版(事实上很难),效率是提高了,但那还是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吗?用缝纫机刺绣和用手工传统针法的刺绣,前者有“当代性”,后者就没有“当代性”了吗?立场、视角、目的不同,结论也会不同。如果说政府、学界、产业、社会对此类问题(老茶与老茶相关联的茶文化)的认识和主张不能达成共识,则于非遗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当前,一方面非遗保护已经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层面,另一方面在基层的具体实践操作中仍有尚待商榷和探索的空间。这也越益彰显出理论研究和顶层设计的重要性。理论研究需要遵从和秉持的是严谨求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要关注实践,又要超越实践。非遗保护实践在中国只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中国各地非遗种类的丰富性和文化内涵的独特性以及生存环境的不平衡性,都使得理论研究更需严谨、求实,更需看得远、看得广、讲得深、讲得透。“实践出真知”,理论更要关注现象级的实践问题,只有这样,中国非遗保护实践和中国经验才能真正给世界提供参照系。理性思考与严谨求实既是中国对世界的履约要求,也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


四、结语

    江苏省非遗保护的成就,与整个中国非遗保护事业相伴而行。在理论研究方面也紧紧围绕国家、民族、文化、社会发展的需要,紧扣时代的主题,紧随时代的脉搏,于各个非遗门类、各个相关学科领域展开,既成为江苏非遗保护实践的总结与凝练,也成为江苏非遗保护事业前行的科学保障与思想来源。有的理论成果还将为国家层面的非遗保护事业提供了江苏的经验、示范与案例。

 

人物简介

 平

 

    文学博士,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特邀副会长,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苏州工艺美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江苏宜兴陶瓷博物馆陶瓷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中国工艺美术全集》江苏卷编委/执行主编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专家(2020年)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评审专家(2016年)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专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评审专家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江苏省艺术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评审专家

    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专家(2012年)

    第五届/第六届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专家(2011年;2016年)

 

    发表文章:

    ◎《意匠之美:民艺与设计艺术论文集》 澳门文星出版社 2003年

    ◎《遮蔽的美丽——中国女红文化》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

    ◎火藥的藝術美特性《中國藝術報》2011年10月14日

    ◎紫砂艺术的“型”与“品”《紫砂意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年11月

    ◎界首土窯考察紀行《薪火千年:2010中國界首彩陶發展論壇成果集萃》2010年12月

    ◎设计中的“形”与“型”《2013韩国造型学会春季年会论文集》2013年6月

    ◎20世紀初期における中国広告図像の表現と寓意 “第六回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大衆的図像の視覚文化についてのシンポジウム”2016年3月,日本京都

    ◎戦期間中国におけるタバコ広告――日本による「中国華北タバコ業界に関する調査報告書」を手がかりに  “第七回东亚大众视觉文化研讨会”2018年3月,日本京都

    ◎20世纪早期中国广告图像的“图文”互释性《新美术》2019年第4期

 

    苏州工艺美术研究院简介:苏州工艺美术研究院系创元集团工艺丝绸有限公司建立的一所公益性研究机构,凝聚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行业协会及多方社会资源,在产业研究、创新研发、人才培育、展览展示、文化研究和营运推广等多方面起到引领作用,以进一步推动苏州工艺美术行业的繁荣与发展! 地址:西北街88号原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