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食而弃之的果核经过工艺师的雕刻,顷刻间便化腐朽为神奇而成为人们不离不弃的手中珍玩。这颗平凡中见珍奇的果核,何时被用作雕刻的载体,今天已经无从考证,它的诞生大概与古人喜欢随身悬挂护身佩饰有一定的关系,倒是可以推想。佩饰的历史由来已久,两万多年前旧石器时期的山顶洞人就已经开始将色彩各异的石珠、砾石、兽牙、鱼骨和海蚶壳磨光、钻孔串联作为项链妆饰自己了。最初的佩饰不仅为了美,同时也是为了佑护平安,祈求幸福。作为佩饰的核雕其实源起于古人的护身符。
护身符的文化意涵,使其在品种的选择上更注重文化寓意。因为文化的附载,最初具有护身符功能的核雕都选择桃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不仅仅是一种鲜美的水果,它同时也是一颗"吉祥果",其所包涵的特殊文化寓意已经超越了果实本身。中国的桃树之所以被负载了如此美好的寄想,这与《山海经》中记载的一段美丽神话故事有关。传说最初的桃树是夸父在追日途中饥渴而亡后变化而成,因此,人们就一直相信桃木具有超越一般树木的神奇能力,很多地方还有悬挂桃木用以驱凶的传统,如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牌坊刘村就有将野生桃的桃核雕刻加工成下圆上尖,上部钻孔穿线,然后缝制固定在衣服上用以消灾避邪的习俗。桃还是惠施福泽,长康永寿的吉祥象征,就连《西游记》神话故事中也有孙悟空偷吃仙桃而变成了永生不死之躯的描写。
桃树所具有的神奇力量让人们在敬畏的同时也继发了许多美好的寄想,继而将美妙的爱情也寄予其中,"面带桃花"并"交了桃花运"的年轻男女,他们的爱情故事,不是发生在"桃花岛"上,就是荡漾在"桃花源"里面。在中国,"桃"既是一种美满和谐的象征,同时也代表婚姻幸福,兄弟情义,无论是春秋时期"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还是三国时期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都是在"桃"的主线中演绎。至今,在胶东地区男女传情时,男子在接受了女子馈赠的荷包后,还常常回赠桃核雕以为定情之物。在山东潍坊地区,桃则有着特殊的吉祥平安寓意,婴儿出生后要在他们的脖子或手臂上悬挂桃核雕刻的花卉动物等吉祥挂件,等孩子长大成人后则要将其取下,然后串在念珠上,作为终身佩戴的吉祥物。即使在苏州,也有新生婴儿如果必须夜里出门,也要在其衣服里面塞进桃枝的习俗。
在古人的意象世界里,桃木所具有的神奇力量都凝聚在果实之中,用桃核来进行雕刻,将这一凝结了无限能量的桃核雕随身携带,不仅可以驱灾辟邪,还能带来平安幸福,自然,桃核成了人们最初的核雕载体。明代李日华在他的《六研斋笔记》 中说得明白:"虞山王叔远有绝巧,能于桃核上雕镌种种"。今天我们还可以从那些明清核雕遗存中找到桃核雕的踪影。
从核雕的源起我们不难发现,它原本只是一种具有祈福驱灾功能的信符,尽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文化的寓意逐渐淡失,但是,传统核雕的题材和内容都与祈福和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实,就连"桃核"的名称也被赋予了美好的寄想:"核"与"和"谐音,"核"又可读成"胡",与"福"谐音,和谐美满、幸福吉祥是核雕所寄予的美好愿望,也是中国民间工艺"纹必有意,图必吉祥"的具体呈现。
(转载由 中国传统及民间工艺美术)